该用户从未签到
高级会员

- 积分
- 5067
- 金钱
- 2158
- 威望
- 20
- 精华
- 0
- 注册时间
- 2022-9-20
|

楼主 |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看《皮娜》
惯见翩翩作态姿,几多皮相媚当时。
形骸俱是任跌宕,念意独当存漫思。
舞动心猿随纵适,流连境象未迷失。
祭坛神妪堪膜拜,足蹈难追歌咏之。
附记:
前两天因为听《春之祭》,想起以前看过维姆·文德斯拍摄的纪录片《皮娜》,里面有一大段皮娜编舞的《春之祭》,是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组合,更是听觉与视觉双重的震撼与享受。于是翻找出碟片重温,顺便把片中其他几段现代舞又欣赏一过。在皮娜天才的编舞中,看到了表现春夏秋冬四季的有趣的手臂;看到了被无数男性抚摸安慰的妇女的悲伤;看到了蹦蹦跳跳的老头自己和自己捉迷藏的快乐;看到了两人拥抱,被拆开,掉落又拥抱,一遍又一遍的抗拒与服从;看到了在玻璃房子中那种不安、祈祷和渴求回归的情绪……看皮娜,领略“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舞蹈剧场先驱者”独特的身体魅力。
皮娜的舞蹈,跟传统意义上的“美”无关。舞者不美——一个个年纪偏大瘦骨嶙峋甚至面貌狰狞;动作不美——跳舞像日常生活中的人那样在舞台上走路、笑、说话、做出淘气的表情,有时候又扭曲到变形;服饰不美——舞者穿的是生活中常见的衣服和鞋子,《春之祭》中还满脸满身的泥巴;布景不美——舞台上不仅有了鲜花、石头、水、泥土,还有了桌椅等日常生活用品。《穆勒咖啡馆》中满地是歪七倒八的椅子,一度让人怀疑舞者怎么下得去脚;音乐不美——椅子砸舞台的声音、甚至让舞者气喘吁吁的声音代替音乐……如达利疲软扭曲的时钟,如毕加索变形移位的五官,如勋伯格十二音无调性的表现主义,如艾略特《荒原》里意象丰沛却晦涩难懂的象征主义,如乔伊斯《尤利西斯》长篇大论令人昏昏欲睡的意识流,都不美。但这大概就是现代艺术的魅力罢。
于是在皮娜的舞蹈中,超越感官享受,看到了生命、爱、自由、孤独、挣扎、渴望、欢愉、绝望、重生、美和力量。
皮娜就是《春之祭》中那位被挑选出来的牺牲者,她不停地跳舞,直到死去,献祭给大地。于是大地苏醒,于是看她跳舞的人获得新生。
皮娜说:“Dance, dance, otherwise we are lost.”
为了不迷失,总归要做点什么。尤其在这个容易迷失的时代。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思考正是抵抗迷失的良药。接近皮娜就是接近一种思考。关于身体存在的思考,关于理念追求的思考。让跳跃的思维在僵硬的身体里舞蹈,给苍白的思想点燃起异色的小火苗。
看《皮娜》,就是看众生。看《皮娜》,也是看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