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如何做舆论监督
来源:传媒评论
作者:路平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2022年6月24日,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推出一档全媒体舆论监督栏目《看见》,创新舆论引导路数打法,以媒体小杠杆撬动社会治理大效能,让媒体监督成为社会治理的有生力量。栏目每晚8点在电视、广播、移动客户端全平台同步推出,是目前湖州各新闻平台收视率、收听率、阅读量最高的新闻节目。
《看见》定位为老百姓自己的新闻栏目,已做了240多期舆论监督报道,全网总阅读量超3.4亿次,问题90%以上得到有效解决。因为动真碰硬,有辣味、有推动、有结果,深受百姓认可。从开办之初外界认为我们“办不了、办不好、办不长”,到栏目受到多家央媒深度关注,再到《“看见”全媒体监督应用平台》和《废弃线杆矗立街头 谁来“拔刺”?》两件作品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一路走来,我和《看见》采编团队一直在探索作答一个时代命题:今天,我们怎样做舆论监督?
1
第一个关键词:建设性
舆论监督重在建设性。不是火上浇油,而是绝薪止火、解决问题,成为发展的助推器。《看见》,就是要看见百姓关切、看见政府行动、看见精彩蝶变。
举个例子,2023年2月我们策划了桥下空间“变形记”系列。起因是湖城几座大桥下 环 境 脏 乱 差,电线私接,使用明火,还有人居住。为此,记者展开调查,真实客观记录了情况。但团队在研讨选题时抛出了一个关键性问题:就事论事,曝光一处,改变也仅在一处;而这样的情况在城乡较为普遍,如何用新闻的力量去推动质变才是关键。为此,我们没有将目光放在个案上,而是放到了全市层面,以期能达到一地曝光全域整改的效果。
报道推出后,强大的舆论声势很快形成,湖州市委、市政府立即启动全域整改,半年多时间近200个桥下空间得到了全面改造利用。有的完成微改造微更新,实现了绿化贯通,有的从垃圾场变身体育运动公园,有的成了停车场,甚至是网红咖啡店。
对桥下空间进行综合利用,城市的“隐秘空间”“边角料”变身大有用处的“金角银边”,这样的报道效果是预期内的,超出预期的是这组报道推动了相关部门建章立制。市建设部门率先发布《关于加强城市道路桥下空间管理的实施意见》,市交通运输部门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公路桥下空间长效管理的实施意见》。这些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湖州对桥下空间综合利用、系统运维、有效管理的规范化探索已经启动。这样标本兼治的改变让团队很有职业成就感。
舆论监督的现实价值在于建设性。察人所未察,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从桥下空间到治理飞线,从关注沉船到探访菜篮子,从居高要思危到危险的路口,从夜幕下的农村路到“两路两侧”暗风景,两年来我们连续推出了30多个系列报道,紧盯具体问题,以点及面打好建设性主动仗,探索形成《看见》的一套独特打法——
1.全局视角,研判社会价值。针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群众反响强烈的问题,要带着全局视野审视,思考选题的社会价值,探寻从1到n的解法。
2.闭环运转,坚持结果导向。监督报道的生命力在于有结果,如果有因无果,丢失的是媒体的公信力,丧失的是群众的信任感。《看见》健全“发现、整改、追踪”的闭环报道流程,让百姓既看见问题,又看见解决过程和结果。
3.构建机制,撬动全域质变。《看见》想方设法撬动公权力支持,在市委重视下,和市级最主要的生态、安监、执法、建设、市场监管等12个部门及各区县建立了硬性沟通联系机制,推进“一地曝光、全域整改”。像桥下空间、危险路口、沉船、飞线、农村路亮化等等共性问题得到了全市域推进,并建章立制管长远。
2
第二个关键词:根源性
舆论监督报道做久了会有一种感受,有时候采访调查就像查案,往往事发现场只是展现了表象,可能留下了问题线索,而最终破案需要从更深层次去寻找问题的根源。我始终觉得,舆论监督要着眼根源性,深挖问题背后的问题,才能达到触动实质的效果。
《看见》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舆论监督报道《废弃线杆矗立街头,谁来“拔刺”?》就是层层深入的挖掘。事情的起因是一个居民对小区门口的废弃线杆的吐槽。记者发现这根倾斜在人行道上的废弃电线杆影响出行、影响环境,但想要拔掉并不简单,社区、街道都找不到责任单位。
那么,这样的废弃线杆还有多少?为什么没人管?带着疑问,栏目记者走街串巷,半天时间初步排摸发现湖州中心城区就有100多根废弃线杆。于是,记者继续深入调查,电力、移动公司、电信公司等都表示归属不清,无法处理。记者又找到了经信、综合执法、建设等部门,态度不尽相同,但大家都表示无能为力。
再深入,记者找到了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明确由建设部门牵头负责此事,但结果建设部门表示工作并没开展。最后报道如实播出了记者调查,客观反映了废弃线杆因年代久远、权属不清带来处理难的问题,而实质则指向了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相互推诿、不担当、不作为的作风之弊。
这篇报道坚持“小题大做”,力求追问身边“小事”撬动改进工作作风这个根源性“大事”,最终引起广泛关注。湖州市委书记当晚也收看了节目,并要求各部门虚心接受媒体监督,以闻过则喜、闻风而动的态度积极开展整改落实。
一场被百姓称为“拔除眼中刺”的拔杆行动在湖州全域展开,历时半年拔除25300根废弃线杆,在浙江省率先实现废弃线杆全域动态清零。湖州随即出台《湖州城乡架空管线管理规定(试行)》,探索线杆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从源头上杜绝废弃线杆产生,至此“拔刺”行动圆满成功。
像“拔刺”一样,现实生活中很多群众身边的难事麻烦事,最后发现都和相关部门的工作作风有关。有的问题其实不难解决,但不一样的态度和行动最后解决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如果能通过舆论监督促成实际问题解决,并由表及里,触动思想之变,引起作风之变,那监督的意义就非比寻常。
《看见》的鲜明特征就是通过问题曝光到问题整改来促进作风转变。湖州市委对此明确要求《看见》播出的监督报道,相关责任部门必须在“晚8点收看、9点研究整改、23点提交方案”,坚决做到事不过夜。
为了在报道中体现对作风的叩问,栏目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多问一个“为什么”“怎么办”,剥开隐藏在问题背后的不主动、不作为;而片子结尾的“看见有感”,则以犀利的评论直击问题根源,带给大家启发和思考。
一篇篇报道,一次次鞭策,我们探索推进用媒体监督的小杠杆撬动社会治理的大效能。
3
第三个关键词:时代性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今天的舆论监督同样要遵循时代规律,把握时代脉搏,才能不止于做好舆论监督,发挥出更大的综合效能。毫无疑问,今天,舆论监督的主战场在互联网,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职责。如何密切党群关系、如何快速响应群众呼声、如何消除党委政府工作与百姓感知的落差……互联网是重要阵地、必争之地,也大有可为。
一篇舆论监督报道刊播后,在移动互联时代,意味着它的生命才刚刚开始。互联网赋予其几何级的传播速率,报道因其独特的批判性,快速吸引受众形成一个围绕在媒介周围的“信息场”,受众对于报道的好与坏、共鸣或驳斥,都需要一个表达的桥梁。因此,在创新加速、技术赋能和大数据建设的加持下,舆论监督能做什么?我们推动《看见》做出了自己的探索——
把报道“搬”到网上,集纳新闻报道,持续扩大影响;把网友“请”进应用,开设民意通道,收集意见建议;把主题“挂”在页面,设置热聊话题,征集问题线索;把评议“让”给百姓,推动百姓评议,客观评价效果;把市民“聚”在一起,组建市民团队,开展线下活动……
如此一来,舆论监督在移动客户端开辟出了新的阵地——《看见》全媒体监督应用平台,并获得了去年中国新闻奖应用创新三等奖。该平台集中体现了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利用新闻主业拓展“新闻+”的有益探索。其底层逻辑是舆论监督报道吸引受众参与其中,而我们作为采编团队,没有就此止步,抢抓时机顺势搭建起一个应用平台,开展数据汇总和媒介作用发挥,从而实现“新闻+政务+服务”。
具体流程如下:群众通过网络反映的各类问题被统一收集后分门别类,规整到城乡规划、公共服务、城镇建设、项目推进、乡村振兴、营商环境、基层治理、生态环境和其他方面,然后被及时反馈给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处理。这些宝贵的民生数据同时沉淀在媒体的智慧大脑中,成为内参、智库报告的重要依据,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于是,舆论监督报道推动构建了网友、媒体、政府三方沟通交流机制,并根据政府部门办理情况进行再监督再落实。媒体开始发挥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的双重功能。
由此看来,今天我们做舆论监督不再是单一的新闻报道,而是可以创造很多的“新闻+”,从而助力党政工作、服务改善民生、完善社会治理,推进媒体加快转型。当然,还可以留下一个未知,让我们不断去创新创造。
这些技能你get了吗?
■ 舆论监督不是“找茬”“揭短”。要以客观公正为原则,以推动工作、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性开展监督,实现监督中有引导、批评中有建设。
■ 舆论监督不能流量至上。主流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切忌为了流量将可能的“热点事件”无限发酵、肆意炒作,“造热点”“蹭热点”“带节奏”“博眼球”。
■ 舆论监督记者不要自我设限。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要做好舆论监督记者,一定要自我“脱敏”,思想上松绑解缚,走出认识误区,提高能力水平,敢于担当作为。
■ 舆论监督记者要不甘平庸。缺乏这种品质,就会摸不准时代脉搏、听不到现实呼唤、感知不到百姓苦乐。不甘平庸,才能“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才能捧出一腔为民鼓与呼的赤诚。
作者名片
路平: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看见》栏目制片人,长期致力于监督报道、评论报道。从业20年,一直在新闻战线上努力奔跑,因为我们的报道能够正视并推进现实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扎扎实实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脚上的泥土、身上的灰尘,是时代给予的馈赠,也是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章。
原创:路平 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来源:传媒评论
原标题:“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 | 全媒体时代,如何做舆论监督”
《看见》,就是要看见百姓关切、看见政府行动、看见精彩蝶变。 :lol:lol:lol
要深入群众中去 多看看百姓的身边事,少看领导的脸色行事。 多为群众办实事 群众利益无小事 风正气爽 群众的眼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