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657 天 [LV.9]以坛为家II
论坛元老
JJX18
- 积分
- 101156
- 金钱
- 52313
- 威望
- 2061
- 精华
- 1
- 注册时间
- 2006-12-1
|
本帖最后由 JJX18 于 2018-4-19 22:46 编辑
(一)
燕里村第五代孙贾维承(1604年--1670年),兄弟六人,排行第三,人称老三,他自幼聪明过人,英敏多才,并且是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有一年,父亲病重,他亲自上山采药,不慎一跌,树桩戳破了屁股,鲜血淋漓,他拄着拐杖回家,顾不得自己的疼痛为父亲煎药熬夜,每次给父亲喂药前,他要先尝一口苦涩的药味,在维承的精心调理下,父亲的病日渐好转,可是维承屁股上的创伤,越烂越凶,当父亲完全康复后,维承的屁股几乎烂掉了半个,到了卧床不起的地步,维承的六弟维宪,见哥哥为父亲采药受伤到这般地步,很受感动,主动按照维承的吩咐,上山采药为维承医治创伤。
(二)
维承学有一手好木匠活,对农事也颇有研究,自从为父治病,口尝苦药后,倍觉甜味的珍贵,因此每年春天江边(土称野糖梗)返青抽头,他总要去拔几枝野糖梗,嚼一嚼嫩杆的甜味。
有一次,维承到洋滩市里去修水车,木匠作坊设在街上,出于维承手艺精,干活既快又好,引来许多围观的百姓,饭后休息,维承*惯地拿出几根路上随手带上的野糖梗,放到嘴里咀嚼甜味,这一举动,被站在一边的一位外地游客看见了,觉得十分好奇,他问维承要了几根野糖梗照样放入嘴里嚼起来,觉得什么味道也没有,问维承为什么要嚼这东西,维承笑着说:“我觉得很甜,很甜”,这个外地人说:“我们家的糖蔗要比你这东西甜几百倍呢”。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维承连忙问这位外地客商家住哪里,由于当时语言不通的隔阂,维承与这位客商指手划脚闹了大半天,才知道这位客商是闽粤人(福建,广东一带),他是慕名来洋滩市场上买花生和芝麻的。
(三)
闽粤客商家乡的糖蔗还可以制成四季都能存放的食糖,这一消息,成了见好就学的贾维承非要把它引回家的决心,清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年过不惑的维承,过年时在家门上贴出了一副“思婺温带地,夺得利原归”的春联,乡亲们觉得好奇,都去问维承这副春联是什么意思?维承笑呵呵地对大家说:“我们婺州,土地肥沃,温湿适人,我想出一次远门,干一番甜蜜的事业”,有人问维承去闽粤路有多远?维承说:“大概比唐僧西天取经要近得多”,一番话,说得村里人觉得维承人发疯了,任凭妻儿父母兄弟的怎样劝解,维承执意要走,过了正月十八迎大士佛的庆典活动后,维承毅然背起了雨伞包袱和木匠工具,在一个阴雨绵绵的早晨,维承真的出门走了,一去几年,不见回转,村里的人都说维承疯了,癜了。
(四)
经过了几个月的风餐路宿,艰苦跋涉,中秋前后,维承终于来到了闽南,凭着他的一手好木匠活,吃东家,住西家,受到了当地百姓的好戴。在一个叫闽越的村庄附近,维承确实看到了形似竹,叶如剑,随风起伏的蔗海。有一天,一场大风过后,维承正在做木匠活的东家,抱回来一大捆被风吹断的糖蔗。叫维承拿来吃,其实当维承第一次看到糖蔗时,就想尝一尝糖蔗的味道了,碍于人生地不熟。怕触犯当地风俗而不敢轻举,现在东家叫吃,求之不得,维承马上放下手中的活计,一口气吃了好几根,果然甘汁四溢,香甜无比,到了立冬糖蔗开始收获榨水制糖,这可乐坏了维承,他每天比谁都勤快,既帮收糖蔗,又帮上糖车送蔗制糖,帮了这家帮那家,维承成了当地糖农十分欢迎的天外来客。
这年除夕,闽越村的一位族长,见维承这个外地木匠没有回家过年,觉得奇怪,问维承为什么?一向忠厚老实的维承向这位族长说明了自己千里寻糖的由来,不说反而无事,一说出了来由,出于当时社会制度的封建与保守,族长发怒了,认为维承要学种糖蔗,制食糖,违反了他们祖上舍命去台湾引糖种,后来他们族里规定种蔗制糖术,传子不传女的族规,连夜就把维承赶出了村,维承只得卷起铺盖,在村外的一座破庙里,熬过了他来闽越后的第一个年三十夜。
(五)
俗话说:“越是违禁越珍贵”,闽越族长年三十夜因为知道了维承是为了学种蔗制糖的来意而被赶出村的,维承不但没有因此而泄气,反而更加增添了他决意要将种蔗制糖术学到手的决心,第二天年初一,凡请维承做过木匠活,维承也为他们帮过收糖蔗干过活的乡亲们,尽管都怕村里族长的威严,但都还是偷偷老到破庙里,为维承师傅送来了新年饭。
经过乡亲们一个个到族长家里说情,都说这个外地木匠勤快,是个好人,要求族长留下维承,为他们做木匠活,族长觉得维承仅在闽越半年时间,只知道蔗糖的收获过程,而未经历过糖蔗的育苗,栽种等各个管理环节,以及一时无法学会的煎糖,侯糖技术,于是就作出了维承只许在村里做木匠活,不准任何农家请他帮种糖蔗的决定,维承从此在闽越得到了居住权。
(六)
维承一年到头,每天只能帮人在家里做木匠,不准出门看糖农植蔗制糖,比什么都难受。
闽越村里有一个年龄与维承差不多的寡妇,与六十多岁的公公二人相依为命,寡妇年轻时,媒婆几次上门劝寡妇改嫁,寡妇都因为年老的公公体弱多病无人照顾而不忍离开,公公也十分体贴媳妇,总想找个合适的男人入赘,以解一老一女无劳力耕种之苦,可是在村族宗谱里有一条死规定,未经族长同意,异姓概不准进村入赘招婿,因此寡妇年过四十,再也没有媒婆上门来劝她改嫁了,自从维承经族长许可有了在村里的居住权后,村里的好心人认为,维承和寡妇是天生的一对,热心地为他俩说起媒来了。可是维承家有妻室儿女,来闽越目的是为了学植蔗制糖术,说什么也不答应这门亲事,眼前,闽越村族里规定维承只能做木匠活,不能学种蔗制糖,年复一年,如何是好?维承经不住这种度日如年的煎熬。为了成为合法的闽越村民,能够名正言顺地学到种蔗制糖术,最后维承同意了这门亲事,与寡妇,公公三人组成了一个家庭,从此,维承与当地糖农一起秋收,几年后,学到了种蔗知糖技术。
(七)
在闽越糖乡,维承是个外地木匠,几年来,每当有人问起维承老家在哪里,维承只说燕里村,而不说燕里属于哪省哪州哪府的,对于这一点,寡妇虽是维承的人了,终还是处处留防,怕维承跑了。后来,维承与寡妇生下一个女儿,这可乐坏了寡妇的公公,一家三代人日子过得和和睦睦。其实,维承时时都想着要离开闽越回燕里的事,事情就是他虽是个木匠,可从来没有新做或者修理木榨糖车。尽管几年来他学会种蔗,煎糖一套技术,对于糖车的结构却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时,维承已在闽越村居住了十多年,女儿都十岁了,闽越村民自然不再把维承当外地人看待了。这一年,在收糖蔗季节即将来临前,村族里第一次请维承去修理糖车,这可乐坏了贾维承,在修理过程中,他发现糖车的二个滚筒,夹在上下两块大木版间,依靠滚筒辗转,将糖蔗扎碎挤汁的,由于上下板间上下压牢,十分耗费滚筒与上下板两端,加上两根天地千斤柱,在两个滚筒进糖蔗的地方,做了一只饲糖漏斗,结果一经使用,糖车转动轻了,饲糖也方便了,工效提高了许多,受到了当地糖农的一致称赞,其实维承也为自己掌握了一整套完整的做糖车技术而暗自高兴。
这年初冬,年迈的公公病逝,使维承想起了燕里老家父母。可是夫人,女儿与自己每天如胶似漆,形影不离,如何离开呢!?这可叫维承伤透了脑筋,他决心想借机会回燕里,于是他就选择几根粗壮的糖蔗埋在容易挖出来的糖种堆的上角,糖蔗收获制糖结束,他与村里几个村民,担着新糖到附近的市里去卖。临行前,维承暗地里去糖种堆里取出事先准备好的糖蔗种,连叶取其中间接节,由油纸包好藏在雨伞内,当他与村里人将新糖卖掉后,装糖的箩筐叫村里卖掉糖同行的人带回村,自己骗说到附近一户木匠东家接洽做木匠的事,背上藏有糖种的雨伞,乘机踏上回燕里的征途。
(八)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步行,正好赶在大年三十夜,维承回到了离别十五年的燕里村,一进家,他马上拿出一小包从闽越带回来的红糖,想去孝敬父亲,哪知父亲就在他离家五年后去世了。维承抱住父亲的神木牌失声痛苦“孩儿不孝”,乡亲们见失踪十五年的维承突然回家了,都纷纷前来看望他,维承见到了乡亲们,马上放下父亲的神木牌,捧着那包红糖,要乡亲们用手指,大家都蘸一点放到嘴里尝一尝,初尝红塘的香甜味儿,使燕里村民高兴得无法形容。此时,维承从雨伞里取出油纸包着的糖蔗种,一五一十地向乡亲们介绍起了如何育苗,移栽,管理,收获,制糖的经过,乡亲们听着维承在闽越村,用十五年卧薪尝胆一般的辛苦,学回了种蔗制糖术的亲身经历,个个都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第二年一开春,维承就精心地将从闽越村带回来的蔗种育苗,夏初移苗栽培,秋旱灌水管理,入冬准时收获,第一年收获的糖蔗,维承说什么也舍不得吃掉一根,全部埋掉。第二年分给乡亲们尝尝口福。冬天,由于维承的精心栽培管理,糖蔗获得大丰收,维承留足了下年的糖种后,剩余了一部分糖蔗,来不及做糖车制糖,就将糖蔗放在石臼里榨,榨出糖液后,放在家中锅灶里煎,由于设备过于简陋,煎出来的糖,象现在的斧头一样的块糖,颜色红黑,吃起来既韧又甜。
第三年,维承的糖种得到了大面积的种植,维承并化了几个月的时间。自己动手做成了燕里村第一部木榨糖车,在兄弟叔伯们的帮助下,经过了前后二十年的努力,维承终于实现了“思婺温带地,夺得利原归”的凤愿,燕里——成了义乌红塘的发源地。
(九)
燕里出了红糖,丰富了洋滩市场上农副产品上市的品种,附近农友们纷纷来燕里向维承学*植蔗制糖术,客商们上半年就纷纷向维承订购下半年的红糖,燕里村成了附近农村村民们寻求致富门路的热点,可是,维承一家种植的糖蔗,每年既要留种又要榨糖,根本无法繁殖推广,这年收蔗榨糖时,维承的儿子国凤,玩孩戏,学着大人们的煎糖的样子,把红糖放在一块瓦片上,瓦片放在火茺上煎起来,瓦片上的红糖烊开后满出了瓦片,用手去拿瓦片又很烫手,他就顺手抓了一手把芝麻撒到红糖内,取出冷却后一尝,芝麻红糖,香甜无比,村里的孩子都学国凤的样子在火茺里煎起了芝麻糖,花生糖来了,孩子们的孩戏,引起了大人们的注意,维承见后,茅塞顿开,闽越村那边没有花生,芝麻,我可不能学闽越村族里不准外地人学种蔗制糖的封建守旧陋*,于是他就去洋滩市里收购了几担花生,芝麻,启程去闽越,把种花生,芝麻的技术,毫无保留的传给了闽越一带。维承的行动,同时得到了闽越村族里的理解,糖蔗收获后,他带上闽越的老婆与女儿,运上一些糖种,同时带回当时本地还没有的西瓜子,又一起回到了燕里村,把闽越带回的糖种,来年春季,卖给了纷纷前来求购的糖农。
因燕里村位在同义乡与双林乡的廿三都的交界处,燕里的贾氏祖处在廿三都,新引进的钟蔗制糖术和引进的西瓜,成了燕里村的有名特产,后来,燕里村就成了出红糖和出西瓜的廿三都的代名词。
由于维承为引种红糖,西瓜几经坎坷,劳累,终于积劳成疾,康熙庚戊十月十五日(1670年)将近收糖的季节而仙逝。全村男女老少为他披麻戴孝,村里人说什么也不愿意把维承葬到远处,于是维承的坟冢,就建在燕里村的门前,从此村里人为了表示对维承的怀念,对维承从闽越带回来的妻子敬如上宾,每逢有好吃的东西都送上一份,每当一有伤风冷热,就为她请医抓药,服侍得十分亲热体贴,据宗谱记载:维承妻王氏生于万历壬子(1605年)卒于康熙丁丑(1690年),享年八十五岁,成了燕里村一位长寿老人,维承从此也被人称为义乌的糖公,燕里村民在村西建了一座糖公庙,谱记志载,糖公的故事,一直在燕里流传到今天。
出自《洋川贾氏燕里村谱》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