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立冬过后,义乌就迎来了红糖飘香的时节。尤其是走在村镇红糖厂附近,空气甜丝丝的,叫人忍不住张开鼻翼,贪婪地想多吸入几口。
算算来义乌已有二十年,对于第二故乡的物产风俗也有所了解。尤其是作为“义乌三宝” 之一的红糖,不仅因为它的名声在外,也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所以有更多的了解。 义乌红糖又叫“义乌青” ,是由糖梗榨汁古法制作而成。据说义乌红糖的历史已有700余年,《贾氏世宗谱》记载义乌木糖车榨糖始于清顺治年间,民国18年曾获西湖博览会特等奖。2014年12月,义乌红糖制作技艺正式被列入第4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有糖蔗种植面积五六百公顷,年产红糖六千多吨。目前,义乌红糖及衍生的红糖食品,如红糖麻花、红糖酥饼、红糖麻糖等在国内外都很畅销。我也曾多次购买赠送给亲朋好友。 义乌红糖甘甜味鲜,清香可口,营养丰富。据测定,义乌红糖含钙、磷、铁等多种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食用红糖能舒筋活血,驱寒祛湿,暖胃强身,尤其是刚生过小孩的宝妈食用红糖可以恢复元气。 义乌红糖还有一种较为有趣的吃法,那便是吃生花生的时候,用剥下来的花生壳兜点粉末状红糖和花生米一起嚼着吃。义乌的老一辈人大多喜欢这样吃花生。这种吃法可谓独具一格。 不过,亲自体验红糖的制作过程,见证由糖梗变成红糖的神奇变化,我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次。初冬的阳光干净得一尘不染,暖暖地照在我身上。我的心情也如同这暖阳明媚灿烂,充满期待。 一走进上溪王村红糖厂,映入眼帘的便是堆放得整整齐齐的一捆捆糖梗。这些经过“选拔”的糖梗笔直、肥壮、新鲜,蔗农们已砍掉了其最底下的一截,脱去了长长的叶子。青绿色或紫红色的甘蔗看起来光滑油亮。左手边的一间房里,摆放着三台高压清洗甘蔗的设备,红糖加工的第一个环节便是清洗糖梗。 一名工人将清洗过的糖梗插进榨汁机内,齿轮不停地转动着,在榨辊施加的压力下,糖梗很快粉身碎骨,青绿色的蔗汁从一个出口处汩汩地流出来。这道工序叫榨糖,而这些蔗汁经过滤后传送到熬制红糖的铁锅里。 我刚想走进糖厂工作间,在门口抬头一看,若有若无的青烟缓缓地飘出。再低头一看,两个火炉正在燃烧,原来这就是锅炉口。可是,为什么几乎没有烟气呢?我正纳闷,工作人员告诉我,现在都使用木质生物燃料,没有污染,火力十足。比起以前烧柴火、烧稻草省力方便多了。怪不得,“烟熏火燎”的场景消失了呢! 一走进制糖间,香味浓郁扑鼻而来,四处蒸汽弥漫,热气腾腾。王村红糖厂依然保持传统的工艺制作。据说红糖熬制的古法工艺,讲究的是九蒸九煮,纯手工熬制,掌握火候。厂内共有三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按从大到小排列着九口锅。绞出的蔗汁,先在最大的锅中烧煮。烧开的糖水会结起一层厚厚的浮沫,工人师傅们站成一列,各自手中都有一把长勺。他们用长勺把浮沫捞干净,然后把糖水依次起到其它锅中,并且不断搅拌。工人们细心地搅拌着锅里的糖浆,有着充满节奏感的韵律,仿佛奏响了丰收的号子。他们那被岁月磨砺得有些粗糙的双手,熟练地搅拌,充满了力量。 糖汁在锅中翻滚着,我仔细地观看了每口锅中的糖汁。只见分量越来越少,颜色越来越深。锅里的泡沫渐渐少了小了,糖浆越来越浓稠,独特的红糖香气也愈发浓厚。等到最末端的一口锅中时,糖浆已经无比浓稠了。候糖师傅将见时候已到,将滚烫的糖浆舀到一个长方形的木质槽上。到这里便完成了第三个工艺——煎熬。 倒入木槽的糖浆很快冷却,由液态变成固态。工人师傅拿着长柄刮铲刀在糖槽里不断地炒糖,边炒边搅拌,并均匀地碾压,细沙状的红糖就在这一铲一翻间诞生。我也学着工人师傅的样子,拿起刮铲刀,耐心地炒着红糖。冒着热气的红糖,香气氤氲,甜透了心窝。工人师傅热心地让我尝尝王村红糖的味道,我尝了一口后向他竖起大拇指,实在甜! 王村红糖无任何添加,天然醇香。成品的红糖看起来色泽嫩黄而略带青色,摸起来质地松软,散似细沙。我以前单单知道红糖很甜好吃有营养,如今亲眼目睹了一根糖梗变成红糖要经历这么复杂的过程,内心对蔗农、制糖师傅们油然产生了更多的敬意。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一代代的传承下来,意义非凡! 工人师傅告诉我且不说甘蔗从春天开始种植,真正经历了四个季节,两百七八十天才能收割的艰辛。单是看似毫不起眼的红糖制作,却包含20多道技术工序。每道工序都需要他们凭实践经验,以察颜、观色、手感、味觉、舌试等方式进行掌握和控制。实在不简单啊!榨糖熬糖的日子要持续一两个月的时间,他们每天早忙到晚,也特别辛苦。 走出红糖厂,我在王村共富超市里看到了货架上陈列着的一排排红糖食品,一群外地来的游客们正在购买。面对镜头,一名游客笑意盈盈地说:“品王村红糖,享甜蜜生活!”说的真好!然而,我却知道这种这份甜蜜来之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