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景迈山归来,我依旧心系那片云海、绿意和古茶林。牛铃声声、茶香袅袅,还有那些不期而遇的微笑,总在脑海中回荡。
在云南的群山之间,我走过许多地方。但唯有景迈,让我久久回味,数次探访。每次上山,都像是与老友重逢,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初次踏入景迈,我就被独特的景象所震撼。风在林间穿梭,叶在枝头摇曳。突然,一场急雨袭来。我匆忙躲避,却发现头顶的树叶如同天然的雨伞。雨后的景迈更加清新,叶尖上的水珠晶莹剔透。
在山上漫步,我不经意间被房舍吸引。那些简约而质朴的房屋,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融。屋顶和屋檐上长满了蕨类植物和石斛花,像是大自然的馈赠。
景迈山的人家里,火塘是标配。这里雨季绵密而湿寒,干季则昼夜温差犹如两季交替。无论何时,温暖的火塘总是人们心中的归宿,难以割舍。
我们来到白大娘家,走进屋内,火塘的温暖瞬间驱散了湿气和寒意。
白大娘是景迈山最早一批开民宿的。在她家,南北方向两棵榕树,几乎遮住了整个院子。院子中间有座亭子,亭子下面有个火塘,火苗正旺。
“来,喝杯茶。”白大娘热情地招呼我们。他熟练地在火塘边烧水、沏茶,一时间茶香四溢。我接过茶杯轻啜一口,顿时感觉一股清香甘甜直透心底。
“这茶真好喝!”我由衷地赞叹道。
“这是我们景迈山的普洱茶。”白大娘微笑道,“这里的水质好、空气清新,种出来的茶叶自然也好。”
我们围坐在火塘边,聊起了景迈山的过去和现在。“以前山上的生活很艰苦。”白大娘感叹道,“没有电、没有路,下山一趟要好几个小时。”
“但现在好了。”白大娘给我们续茶,“政府修了路、通了电,还鼓励我们发展旅游业。现在来景迈山的游客是越来越多了。”
第二天早上,我被窗外的鸟鸣声叫醒。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白大娘早已在火塘边忙碌了起来。“尝尝我们这里的早餐吧。”她递给我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线,我尝了一口鲜美无比,“这是用景迈山的泉水煮的。”白大娘的脸上洋溢着对家乡的自豪和热爱。
景迈山的寨子,古色古香,寨子有塞门寒心。寨子边是参天大树,像是守护神,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迁。
寨子的东西两侧,各有一片古茶林。
五片古茶林、九个村落、三片防护林,它们共同构成了景迈山这幅美丽的画卷。
我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耳边传来欢快的歌声和笑语。一群身着五彩斑斓衣裳的村民正在茶林间劳作,他们熟练地攀爬在茶树上,采摘着嫩芽。我好奇地凑上前去,与他们攀谈起来。
“这古茶树是我们景迈山的宝贝呐!”正在采茶的南大姐热情地说道,“每年春天,我们都会来采茶。这些茶叶品质上乘,能卖个好价钱呢!”
南大姐告诉我们,早在宋朝时期,景迈山的先民们在迁徙途中发现了这片野生茶林,他们被这里的山水所吸引,决定在此定居。从此,这片土地便有了生机与活力。
在云南南部的广袤山区,隐藏着无数这样的古茶林。每一片古茶林都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
古茶林之所以称之为“林”,不仅仅是因为茶树的高大连片,更因为其与森林的混生状态。从远处或高处望去,茶林与森林交织在一起,难以分辨彼此。这种独特的生态环境,蕴含着古人的生态智慧。他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让茶树与森林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系统。
春天来临之际是茶园最热闹的时候。搭架子、爬树采茶成为这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我向南大姐请教起采茶的技巧。
“这采茶可是个技术活啊!”南大姐说,“要眼疾手快、心细如发才行。你看这些嫩芽多娇嫩啊!稍微一用力就会捏碎。”
我尝试着按照南大姐的指点去采茶,虽然动作笨拙了些,但也渐渐掌握了其中的要领。
曾经有一段时间,为了追求产量,大量使用农药,结果茶叶品质下降,环境也遭到了破坏。“后来,我们总结教训,开始重视生态保护。你看现在,这茶叶品质好了,生态环境也恢复了。”南大姐说道。
他们汲取了古茶林的生态智慧,通过简稀密植的茶树、栽种多种树木等方式,仿造古茶林环境唤醒了茶树的生态记忆。如今这种返璞归真的生态茶园改造,已在云南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局面。
在景迈山的怀抱中,古茶林与人家共舞,谱写着生态与文化的和谐乐章。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片茶叶、每一缕炊烟,都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