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寺庙大多喜居高山危岩之上,信男信女需历经崇山峻岭,爬山涉水方显虔诚之心。远的不说,当从后宅街道之寺庙,德胜岩上胡公殿为最高,也是本地最有名的旅游胜地。乌龙殿也在巍巍黄檗山巅,不甘落后。低点的西崮寺,济公寺也建在山顶高岩之上。唯寺前村后山里的净居寺,别具一格,深藏在三面环山平坦的山坳里。其它寺庙是外向型的奔放彰显,而净居寺却像个内向恬静的姑娘,深居闺楼,隐羞于山林之间,如其名求清静之净心。净居寺位于义乌市黄檗山南麓,有“前瞰绣湖,四山宫环,胜绝一邑”之称的胜地。绣湖乃众人皆知,四山为“东鸡鸣山,南青岩山、西香山、北黄檗山”。据传,咸通八年(867),双林寺涉公禅师经过此地,观其后靠黄檗山脉,左右山脊如太师椅扶手,寺端居其中,威仪天下,此乃风水宝地,遂结茅而创净居寺。难怪传说真宗皇帝赵恒也梦见此寺,赐额"净居院"。
净居寺内大雄宝殿,观音阁,如来佛殿依次应势而建,建筑金壁辉煌,大气磅礴。但我更钟情于玲珑别具一格的亭。“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现在多建在园林寺院内,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亭的造型多样,《园冶》中说,亭“造式无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到十字,随意合宜则制,惟地图可略式也。”净居寺内的亭,基本上是“六角”之式了。
从正大门进去,循游步道而上,远远就可望见一座普普通通的石亭。它朴素无华,不加粉饰,蹲坐在大雄宝殿前方,如山间隐居的涉公。六根粗大的圆石柱,顶着六条檐角腾飞的威龙,檐角高昂,龙首朝天欲腾空踏云飞去。亭顶呈三球叠珠之式。外观横匾上书“神怡”二字,居亭中有“心旷神怡”之意境,另横匾上刻着翠竹数枝,荷叶田田,兰花朵朵等花草竹叶图案。石柱上刻字依稀,年久不明。亭正中有石圆桌一张,圆石墩四个, 青石斑驳,与黄褐色石柱经纬分明。入亭内,仰首瞻望,石条上雕刻着的花草飞禽走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有大鹏渡海图,有骏马越山图,有仙鹤古松图,有凤凰重生图,有梅花鹿奋蹄图,有荷花绽放图,六角顶壁是一只神畜白择图(待考证)。立亭中,环顾四周,群山巍峨,松树苍劲,翠竹婀娜,寺院辉煌。耳听山风轻柔,鸟鸣啾啾,竹叶婆娑,禅钟袅袅。心神宁静,已入净居之境。
大雄宝殿前广场,原先是一口池塘,如今架空浇筑成水泥广场,仅留四个方口,改成放生池。右侧山脚有一座红柱黛瓦的六角亭,名曰“舒心亭”,亭内顶六条花板围住中心“卍”字图案,金光灿烂。亭外檐角高挑,无龙装饰,金黄花雕,红柱赤栏,靛蓝彩画,蓝底墨宝,整个亭是色彩斑斓,富丽堂煌。 “净居引来四方客,甘露化育参天地。”净居寺的山口,就像敞开的大门,海纳四方客,无需登高越岭,有心有信有诚者皆可参佛,不欺老弱病残,佛纳众生,平等万物。
左侧山岙,有一条长石阶梯蜿蜒山脊,阶梯旁也有一座同款的六角亭,与右侧之亭遥相呼应。循游步道登上后山顶,顿感阳光明媚,风和日丽,豁然开朗。俯瞰山坳,净居寺院隐约在密林深处,金碧辉煌的大殿鳞次栉比,在和煦的阳光下流光溢彩。山顶石亭憩息,顿觉此亭风格迥异。此亭曰:“文盛亭”,以联记之:“文明开创千秋佛业,盛世降生一代风流”(降字不明,待查证)。亭分二层,八角龙檐高瞻,十六条石龙正欲腾云驾雾而去。八角双层亭旁苍松虬劲,墨绿松针在阳光下透着光芒。展翅欲飞的原色石亭与挺拔苍穹灰褐色的松树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各地凉亭甚多,但我觉得净居寺中的凉亭别有禅意。亭,停也。停下脚步,放下尘世的风尘仆仆,沉静亭下,净心佛前。亭四面皆空,任来任往,无拘无束,放空名利,放下情仇,四大皆空。世事如风过亭,来无痕,去无踪,无所留,无所去,只有放空净心时的闲逸。净居寺之地势,不在高,而择其低,是放下佛身,不求虚势。这才是涉公选址净居之精髓,净居之亭的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