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亭月饼(散文)
文/吴荣德,摄影/王军生
义亭月饼家喻户晓,里面包含着浓浓的乡愁味道。至于月饼的起源众说不一,有说始于商纣闻太师征战凯旋还朝时,纣王为他庆功而制作名曰“太师饼”。又有说因嫦娥奔月,她丈夫后羿思念妻子在月宫凄凉,每逢月圆之夜,他把形似月亮的面饼摆在月下,燃香遥拜祈求嫦娥在月宫内一切平安。我国地域广大风俗各异,中秋拜月的习俗是一致的,月饼的名称吗,叫太师饼也好叫面饼也罢,后来又叫胡饼,那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叫月饼的呢?
据传说月饼这个名字还是杨贵妃给取的,有一年唐太宗和杨贵妃中秋之夜赏月时,唐太宗看着果盘里的胡饼总觉得这名称有点不合时宜。杨贵妃为讨唐太宗欢心,结合现场气氛就说叫月饼吧,这就是月饼一词最初的由来。当时的月饼算是奢侈品,只有皇宫里才有,到元朝才广泛流行于民间。中秋拜月亮用月饼,寓意合家团圆、诸事圆满,从此中秋吃月饼也就成了一种习俗。
义亭月饼历史悠久,始于何时似乎已无从追朔。小时候曾问过大人们,这月饼为什么要垫上一块小纸片呢?一个朱元璋与月饼的传说足可诠释义亭在那个时候就有了月饼。以前的月饼没有这块小纸片,元朝末期朝廷腐败,许多反元义士揭竿而起,朱元璋就是代表性人物。朱元璋反元举事定在中秋之夜,把起义时间写在小纸片中塞到月饼馅里,然后以馈赠月饼的方式传递情报。朱元璋与义乌颇有渊源,后来人们或许是为了纪念朱元璋,每个月饼都用上小纸片。不是把纸片做进月饼里,而是把方方正正的纸片垫在月饼底部,烘烤时馅里的糖水不易渗出,义亭月饼从那时起就有了现在的模样。
义亭前屋村有一家叫“义乌市媛伟糕点房”的月饼制作企业,陈老板是个朴实厚道之人,做月饼多年了。用他儿子陈子伟的话说,自己小时候够不着桌子高,就垫个小凳子站在上面帮忙盖月饼上的红印。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我和姐姐都在银行上班,父母年纪大了家里也不缺这几个钱。是的,陈老板心里明白,子女大了都有了自己的事业,也没时间帮忙糕点房的生意,不希望父母再为这个家过度劳累,可陈老板还是忘不了这份乡愁,坚守着义亭月饼的儿时味道。
义亭月饼有一种独特的地域特色,义亭镇是著名的产糖区,就连空气里都弥漫着一股甜蜜。糖是月饼的灵魂,义亭月饼占尽了天时地利,还有祖宗传下来的传统制作技艺,成就了义亭月饼的经久不衰。近些年,有些厂家为提高月饼产量,采用机械制饼,陈老板却不以为然,机械制饼缺乏月饼内在的灵性,纯手工制作的月饼置放三五天仍能保持外酥内柔的特性。纯手工制作比机械制作人工成本要高很多,那陈老板为何还要坚持这原始的制饼方式呢?
义亭老式月饼的口感味道,与传统手工制作的每一道工序息息相关,这种味道在顾客心里已留下深深的烙印。说来有些不可置信,陈老板的月饼生意没租店面房也从来没往超市送,做的全是老顾客的生意。义乌、金华、东阳、浦江、兰溪等地的老年协会或其它团体,每年都会向他定制月饼,他就照单下料成品后不留剩货,保证了月饼的新鲜度。多年下来,陈老板的老式月饼里又多了一份老顾客的情怀,老顾客的口碑也成了媛伟糕点房的生存法则。
常言道酒香不怕巷子深,义亭月饼总是以朴素的形象示人。前些年月饼市场上充斥着苏式、广式等月饼产品,外包装的豪华惹得顾客眼花缭乱。有些华丽的外包装成本要数倍于里面月饼的价值,有的甚至于上十倍,简直喧宾夺主,不由让人联想到买椟还珠的成语典故。媛伟糕点房的义亭老式月饼素面人生,不图外包装的浮夸,讲究的是月饼内在的殷实。简约的纸质筒装让顾客看得见摸得着,月饼的功能好吃才是硬道理。
义亭镇有个月饼协会,义亭月饼是义亭众多厂家的一块金字招牌。月饼的原材料由月饼协会统一调配,卫生条件食品安全月饼协会有一个统一的检验标准,在保证月饼质量的前提下大家各显神通。陈老板家一直到现在都是原先跟他一路走过来的老员工,馅料配制及各项工序都熟练精准。陈老板根据老顾客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整月饼的含糖度,针对不同的人群改进配方。对于血糖偏高的人群,陈老板制作了木糖醇月饼,满足了这类顾客继续享用月饼的需求。生意人都有自己的生意经,陈老板的生意经就是“口碑”,这口碑包含着他与老顾客之间的互信与情谊。只知道老板姓陈,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他的微信名道出了他的本质:陈氏.厚道,那就祝厚道人一生平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