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倍磊有约
吴云芳
早些年就听过这个熟悉而美丽的村名——倍磊街。却不知在哪里,也听说过倍磊有很多的古建筑,总想找个时间去走走,因为我和先生都喜欢古建筑。
倍磊,位于义乌南部。东和南连赤岸镇,西界金东区,北临义乌江,与义亭镇隔江相望。离市区十七八公里。
记得第一次去倍磊是炎热的夏天,我们顶着烈日走完整条街,观赏过大大小小祠堂。留下的印象就是,这样的村落不多,这样的祠堂不多。也会去想象,或许在很多年以前,倍磊也像佛堂老街一样,曾经热闹非凡,酒馆、茶馆、当铺、铁店、糕点店、服装店……南来北往的商客川流不息,街道充满生机和活力,笑声,吆喝声,声声入耳。
在义乌有一句谚语:“吴店的馒头,倍磊的拳头”。作为义乌兵的溯源村落,倍磊散发的魅力并非只是简单的历史遗产。没想到我们吴店馒头这样出名,那么倍磊“拳头”的美名在这里也许就是对义乌兵的敬仰,和对溯源村落的赞美。因为“拳头”常常被用来象征力量、决心和毅力,这个词形容的特别好。
第二次来到倍磊是去年,正是百花争艳的季节,那时陈大祠堂已完工。建筑风格充满了中华文化的特色,无论在造型、结构还是装饰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大宗祠大致分成四进,入门后有一小个空间为第一进。进入是戏台,为第二进。从后门过去有一个小隔间,最后是抗倭寇的展厅。有名人,书画,义乌兵的像,兵法战术,兵器展柜,名将生平事记。不愧是大祠堂,气派。
倍磊自有十步一厅堂之说,可见德星堂、玉田堂、恒德堂、敬修堂、三多堂、则顺堂、志仁堂、敬胜堂、敬仁堂、凝德堂、正义堂、集义堂、崇义堂、新德堂、善庆堂等等,确实紧紧相连。而在众多的厅堂中,最出名的当属九思堂和仪性堂。据资料所知:仪性堂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三进三开间两天井,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厅、大厅、堂楼,左右两厢两弄堂,通面阔27.1米,通进深38.65米,占地面积为1047平方米。不但规模宏大,门面气派,厅堂华丽,木雕拙出,形态各异。精湛的砖雕与木雕都堪称一绝。九思堂则建于清嘉庆三年,寓意为人处事要“九思有益”,是为儒商之所,精美不逊仪性堂,的确是倍磊的精品,义乌的精品。
当我和先生正走出仪性堂的大门时,有位老奶奶正在吃午饭,看起来八十有余。先生问:“老人家,你是住这里吗?”
老奶奶一边吃一边点头一边看着我们。一会她说:“是的,我了一直都住在这里,冬暖夏凉挺好的……”接着她放下碗筷又说:“房子了,人住着好一点,有人气,又会打扫。”
“在倍磊是不是仪性堂最大了?”先生问了一句。
老奶奶很耐心地说:“现在是最大了,上上下下有四十九间,在太公那会是最小的厅堂了。倍磊有四个村,就分一,二,三,四村,仪性堂是四村的。我的太公有三个老婆,分三边住,各有一个儿子,可只有一个儿子像太公那样聪明能干的,才留得这些房子,其它的都卖的卖,烧的烧就没有了……”老奶奶说的很起劲。也不知道她说的是真是假,我和先生听的也认真。
我们前前后后都走了个遍,倍磊厅堂的雕刻栩栩如生。有花草树木,飞鸟走兽,渔樵耕读、牛郎织女、桃花源记、五子登科、蟠桃献寿、八仙过海等等。刻的是历史,是勤劳的百姓,是一种传承。保护文物就是尊重祖先,尊重历史,尊重民族文化。或许是我们夫妻对这些古建筑情有独钟,喜欢那柔美的风格。建筑保存下来的多,也修复了一部分,已属不易。
古建筑,宛如诗情画意的呈现,将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令人陶醉。倍磊拥有独特的魅力,不仅古朴典雅,更是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