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倍磊 许玉芬
秋雨如丝纷飞,悄然无声地落在倍磊狭长延绵的古街上,翘起的屋檐,斑驳的古墙,长满青苔的台阶,都在雨里静默着。它们古韵依依,氤氲着怀旧的气息。我迷恋这样的时刻。 漫步于古街之上,我静静地品读倍磊这本大书。鞋跟轻扣街面,耳畔有着清脆的回响。小雨细细绵绵地落着,青石板上闪着一层薄薄亮亮的水色,更显得清润。我的脚步不疾不徐,心渐渐安静下来,仿佛听见了整个村庄平和的呼吸,听见了从时光深处传来的呢喃细语。千年岁月,倍磊的从前和现在、历史与现实,那些岁月里的光辉历程和沧桑巨变一齐向我涌来。 品读倍磊,品读“尚武勇为”的义乌兵精神。 倍磊是义乌兵发祥地。走进戚家军义乌兵事迹陈列馆,一座座雕像,一个个文字,一张张画卷,一样样兵器,无不见证了当年义乌兵的勇敢与智慧。倍磊陈氏宗谱记载:明嘉靖年间,爱国抗倭将领戚继光闻知倍磊一带民风剽悍忠勇,“民心可用”,遂来义乌募兵。刚正勇为的倍磊陈氏族人义无反顾地接受了历史的召唤。他们忠义刚烈,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所向披靡,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年义乌兵中的倍磊籍将校武官共有49人之多,陈大成、陈禄、陈蚕等均出倍磊。在那个狼烟四起的烽火年代,义乌兵“以民族大义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刚正勇为”的精神至今仍让后人引以为豪、传承学习! 品读倍磊,品读浓厚的商贸文化。 倍磊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曾是义乌市唯一“街、市、埠”三者合一的商旅繁华传统村落,留下了浓厚的商贸文化。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倍磊成了重要的商埠。到了明朝,倍磊老街已是官道,且形成了集市,有街道,有店铺。交通便利和商业繁荣,促使许多倍磊人长期从事经商活动,造就了一代商贾名流。经商成功的倍磊人,开始规划村庄格局,包括水系、街巷、桥梁、住房等,留下了义乌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商业古建筑。如九思堂、九如堂、仪性堂、街心亭等处。这些建筑气势恢宏,气宇轩昂。追踪溯源,可以想象倍磊古街当年商贸活动之繁盛,商贸文化之浓厚。 品读倍磊,品读独特的建筑文化。 倍磊街以街心亭为中心,东西、南北两条大街纵横布局着众多传统建筑,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有18座大小祠堂、19座庙宇及70余幢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古建筑。随意一抬头,那些精美绝伦的木雕、石雕和砖雕都呈现在眼前,让人叹为观止。我惊叹于能工巧匠的匠心独运和先人的聪颖智慧,同时也为自己对此知之甚少而感到惭愧。 走进这些古建筑,内部布局错落有致、古朴雅洁,可以想象当年大户人家的日常生活。虽然有的房舍斑驳磨损,但每一块砖石瓦块、每一栋房子祠堂,每一幅楹联壁画都是文明的见证,都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也为后人留下了深厚的文化遗产和资源。 品读倍磊,品读乐善好施的人生修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隐匿在繁华之后倍磊村近年来积极展开了古建筑修缮工程,实现了保护开发利用。如今要说老街的标志性建筑,人们津津乐道的一定是花费巨资重建而成的“陈大宗祠”。 陈大宗祠又称“尚义祠”,始建于1558年。遥想当年,匾额嘉奖由时任浙闽总督胡宗宪特赐。这座拥有四百多年历史大祠堂,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年久失修,白蚁泛滥”遭受拆除。 2020年12月,重建陈大宗祠摆上了议事日程,各地乡贤族人纷纷为家乡的建设事业慷慨解囊,筹措千万资金,耗时三年有余,终于修复一新。 作为胡总督的老乡,我何其有幸一“尚义祠”的新貌。在陈大宗祠里,我看见那满满一墙的普通名字和爱心善款,心中肃然起敬。另外,在倍磊村两委的牵头努力下,倍磊村乡贤会成立了大成教育基金。众多乡贤代表、热心村民捐献1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奖励倍磊村以及从倍磊村出去的陈氏子孙。 凡此种种,令我感动不已。究竟是什么样的胸襟、什么样的气魄、什么样的见识才锤炼出倍磊人如此高尚的人生修为?我想一定是刻在倍磊人骨子里的那份乐善好施吧! 品读倍磊,品读美好的和谐意蕴。 如今,千年古村落倍磊如同一颗明珠,闪耀在浙中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批又一批的游客穿行在古村落里,聆听义乌兵事迹,参观古建筑,体验烟火人间,寻找诗与远方。村子热闹又不失清静,倍磊人依旧过着寻常闲适的日子。他们在街口卖自家种的蔬菜,用荞麦饼招待客人。同时,村周围的田园风光又是那样宁静祥和。数亩稻田丰收在即,绿树田畴与村庄融为一体,在烟雨中呈现出水墨画般的清新雅致。实属一处心灵放飞之地,灵魂休憩之所,精神回归之处。 千百年来,倍磊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精神、文化、建筑,一脉相承;但似乎都有了新的变化,思想观念、旅游发展、节庆赛事,与时俱进。古镇上有着新的活力,老街上有着新的律动。夜幕降临,站在街心亭里,沿街的一盏盏红灯笼亮起,温馨的灯光从镂空的间隙里映射进来,眼前的古街顿时熠熠生辉、光彩迷人! 倍磊,如一本厚厚的书,品读倍磊不仅开阔了我的见识,增长了知识,更是滋养了我的心灵!只是,这本大书,我岂能全部读懂? 但,我愿一读再读! (摄影;陈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