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闪亮的新星——倍磊村
文/金
秋天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季节,万木霜天竞秋色。金黄的稻谷在田野中摇曳,不停地说着“秋天,你好”;成片的甘蔗林发出“呼呼呼”的响声,好像列队欢迎远方的客人;荞麦花欢快地跳着整齐的舞蹈,添姿增色;天空湛蓝,云彩像棉花糖一样洁白柔软。村民忙碌的身影奔走在田园之中,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欢歌笑语此起彼伏。
倍磊村,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样的一个场景中。
倍磊街位于义乌市西南角,隶属于佛堂镇,村落面积40.93 公顷,核心保护面积12.08公顷,现有人口4300余人,民国时期被誉为“烟灶达千”的义乌第一大村。偌大的村庄,从高处俯瞰,整个村庄如同一幅精心布局的南北长的棋盘画卷,错落有致的上百栋古建筑,双溪的水依旧,六石的形犹存,在绿树掩映下更显古朴和庄重。她安静地躺在岁月的河床里,闪烁着柔和而神秘的光芒。
穿梭在倍磊村的曲径中,近距离的触摸、观赏、审视:简能堂、高明堂、沙时堂、九思堂、敬仁堂、仪性堂、敬修堂等堂的建筑工艺,赞叹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巧夺天工,栩栩如生。仪性堂是倍磊古村保存最完整最好的一座明厅堂,它精美的砖雕、木雕令人叹为观止。大梁上刻了九只吉祥的狮子在嬉戏玩耍等场景,每一刀都凝聚着匠心,捕捉每一丝灵感,赋予木头生命与灵魂,精致细腻的作品,不仅展示了技艺之美,更铭刻了岁月之痕,承载着情怀和时光。十八祠堂十七庙,旌烈牌坊,是对浮雕、镂空雕、半圆雕等艺术的永恒诠释,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古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是传承给倍磊村人一笔丰厚的财富。
“戚家军”的名号,应该家喻户晓,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流传至今。在此不得不提到一位领军英雄人物——陈大成,“陈大宗祠”坐落于倍磊老街的中心地段。
陈大宗祠大门口气势恢宏,穹顶梁柱上雕梁画栋,中门两侧各有一只雕饰精美、活灵活现的石狮子,威风凛凛地守护着大门。里面是四进建筑,宏伟壮观,青石板铺地,1448平方米的祠堂,全是清一色的红木家具,刚修缮一新,由村民及爱心人士投资1500余万元建造而成,叹为观止。祠堂四进是义乌兵事迹陈列馆,现为浙江省乡村博物馆。
倍磊是戚家军的发祥地,嘉靖年间,义乌矿工、乡民在族长陈大成的带领下与永康盐商为首的开矿者抢矿爆发三万多人的械斗,并护矿成功,此后,陈大成脱颖而出,一时声名鹊起,促使了戚继光义乌招兵之行,第一次就招了四千人,其中倍磊村八百多人。戚家军的成立,涌现了一大批集智慧与才能的将领,陈大成、陈禄、陈蚕、陈文澄等等,一路向前,所向披靡。先创造了“狼筅”兵器和“鸳鸯阵”,倍磊将领陈子銮又发明了“三才阵”,阵形更灵活,更具杀伤力,在那个狼烟四起的年代,战士们都是在刀口上舔血,因为他们英勇骁战,屯兵海门,九战连捷,福建四战四捷。隆庆二年,义乌兵随戚继光戌边北上,驻守长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戚继光叹曰:“士不在多而在于精。”戚家军精神也因此激励着后辈勇往直前,披荆斩棘。
行走在倍磊的老街上,鞋跟轻叩青石板的清脆声音,越发显得宁静,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充满故事和传奇的年代。
青石板铺就的老街,是古村传统的商业街区,这里曾经繁华了几百年;如今,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店铺和生活气息。老街两旁是古朴的马头墙、砖瓦房、老牌坊、百货店、裁缝店、银行、村邮站等等,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瓦片、每个店面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诉说着那个年代独有的烟火味,记载着峥嵘岁月。
龙皇亭是倍磊古村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见证了倍磊的历史变迁,沧桑和辉煌。
街心亭是倍磊古村的中心点,是经过倍磊的必经之路,也是曾经的官道,交通的便利和商业繁荣,造就了许许多多的商贾名流,每年的撞铜锣鼓民俗文化节在这里举行。
倍磊村,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可以领略艺术的魅力,这份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值得大家共同来守护和珍惜,世世代代流传她的智慧和美丽。
夕阳的余晖洒在倍磊村的房顶,闪闪发光,宁静而安详。倍磊村,一个响亮的名字,一颗新星正在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