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好呀,象猪一样活着——熊猫猪猪牧场漫记

一群憨态可掬的熊猫猪猪幼崽在宽敞的猪舍里悠闲活动。黑白相间的毛色衬着圆滚滚的身躯,短短的四肢托着肥硕的身子,走起路来一摇一摆,模样惹人怜爱,让人忍不住想凑前亲近。
无奈隔着一层密闭玻璃,只得远远观赏。
而有的猪猪懒洋洋地蜷在地板上,沐浴着柔和的灯光,仿佛在做一场甜甜的美梦;
有的则调皮地在舍内跑来跑去,互相追逐嬉戏,时不时发出“哼哼”声,像是在为这场游戏欢呼;
还有的好奇地望着玻璃外的游客,水汪汪的大眼睛里似乎满是天真与疑惑,仿佛在问:“你们是谁呀?从哪里来呢?”
“许作婺州特色猪,佐玩佐食佐千壶。唯君珍爱两头乌。晃脑乐逢常晃尾,开怀浑忘复开胪。凭谁问道岁华虚。”
义乌著名女诗人骆春英笔下这首《浣溪沙·金华熊猫猪猪》的“晃脑乐逢常晃尾,开怀浑忘复开胪”,将两头乌猪的憨态写得跃然纸上。
游览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熊猫猪猪乐园)后,更觉这诗句藏着一种朴素的生存哲学——像猪一样,活得纯粹、自在,在时光里安享本真,何尝不是一种智慧?
七月流火,金华蒸腾着暑气。
这日正是小暑节气,随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的队伍,踏入婺城山野深处的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这也是全球首家以猪为主题的4A级景区。
熊猫猪猪学名金华两头乌,因其头尾乌黑、身躯洁白而得名。
我们循着“猪”的墨迹,探寻这黑白生灵背后关于生存智慧的千年秘密。
未近猪舍,先入熊猫猪猪博物馆,玻璃展柜里的青铜猪尊与墙上斑驳的《畜经》残页骤然撞入眼帘,历史的气息裹挟着1700年的风霜扑面而来。
这风霜,在两头乌的肌理间沉淀成黑白分明的纹路,如同太极图里流转的阴阳。泛黄契约文书上,“一户一豕”的字样依稀可辨;祖辈们用竹篾编织的猪栏,竟与5G猪舍的钢结构穹顶遥相呼应。
这风霜,在玻璃展柜里凝缩成泛黄的文献、锈迹的农具与猪的标本,无声诉说着两头乌从农耕文明走向国宴礼品的传奇。
这身披“熊猫”纹样的生灵,是中国四大名猪之一,跻身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更携着金华火腿的浓香,镌刻于中欧地理标志首批清单之上。
最动人的是展墙上一幅老照片:戴斗笠的农人正给猪崽喂食,阳光落在人和猪的肩头,温暖得不分彼此。
原来所谓“尊贵”,从不是高高在上的标签,而是一代代人把寻常日子过成了传承——就像猪们从不在意自己的名分,只知吃饱了晒晒太阳,这份不焦虑的从容,反倒让它们活成了活态的文化符号。
壁上悬挂的证书,俨然是这黑白生灵穿越古今的煌煌冠冕。
同行者低语:“这猪,竟比许多文明古物还显尊贵。”
我触摸着展柜,仿佛触及先民在田埂上,俯身饲喂的身影——时光漫漶,它们黑白相间的毛色依然如故,恰似生命在历史长河中刻下的徽记。
忽然懂得,这牲畜的毛色,本就是时光的拓印——黑的是农耕文明的深沉,白的是数字时代的觉醒。
它千年跋涉,未曾篡改自身,也不屑浮名虚饰,这简单纯粹的“活着”本身,便是对“凭谁问道岁华虚”最本真的回答。
或许,“象猪一样活着”不是慵懒,而是清醒:知道自己要什么,安于自己所拥有的。在岁月里慢慢沉淀,终会活成独一无二的风景,如同这头走过千年的两头乌猪,在八婺大地上活成传奇。
转过拐角,步入5G智慧养殖中心,才知猪舍竟可如艺术馆般洁净明亮,颠覆了所有关于“猪圈”的想象。恒温恒湿,纤尘不染,不见昔日泥泞浑浊之景,只有黑白分明、各龄段的猪群,在舒适环境中悠然踱步。
栅栏内的小猪崽,拱动着粉红鼻尖,大猪则慵懒地蹭过智能饲喂器。看它们甩着尾巴蹭蹭同伴的模样,倒觉得这份“珍贵”不在舌尖,而在它们被温柔以待的日常。
科技在这里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给了生命更体面的存在——原来“活着”的品质,从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与世界温柔共处的智慧。
看来,活着原来并非奔赴盛大的终途——不过是在每一个此刻,将自身活成无伪的、晃着尾巴的两头乌,在天地恒常运转之中,享受那一点微末而真实的饱暖罢了。
讲解员说这熊猫猪珍奇,肉质鲜红细嫩,肥瘦相宜,竟能媲美东瀛和牛。
讲解员指向屏幕跃动的数据流:“它们食原粮、饮山泉,育肥期甚至添食龙井茶提升免疫力。”屏幕上实时跳动的环境参数,是科技为古老物种编织的黄金甲胄。传统牧养与数字农业在此交融,恍如《天工开物》的书页间升腾起数据萤火。
铁栏内,猪在人们的注视下依旧故我,或晃动尾巴,或悠哉酣睡,仿佛恒温舱室只是另一片可供酣睡的土地,电子屏上跳动的数字不过是天幕偶然变换的星图。
它们不惊不扰,晃脑乐逢,浑忘开胪——科技这层新甲,终究只是为其从容本性披上的一件合体新衣。
这哪里是养猪场?分明是一场关于“活着”的修行场。
猪栏中那晃动尾巴的黑白生灵,它不忧千载盛名,不惧明日宰割,只安然咀嚼此刻的饱足与阳光。
所谓“象猪一样活着”,岂非正是要抖落虚妄的冠冕与未来的重负,以“唯君珍爱”的坦然,承接每一个实在的晨昏?
牧场之大,足可纵情游目。
这里不单是猪的乐园,更是智慧农业的展台。企业以猪为核,串起养殖、加工、文旅之链,一二三产在此交融共生。
欢乐小猪村童声喧腾,孩子们骑在憨态可掬的猪形雕塑上嬉戏。此时忽然懂了——生命本就该这样,带着孩子气的欢腾,不必急着追赶什么,像那些两头乌猪一样,晃晃悠悠,也能走出自己的轨迹。
行至文创旗舰店,“熊猫猪猪庄园”的商标无处不在,琳琅满目的制品引人驻足——这些由“给孩子吃的土猪肉”理念生发出的创意,使土猪从食材跃升为文化符号,仿佛那千年生灵的形与神,已悄然渗入日用常行之间。
货架上“熊猫猪猪”IP衍生的玩偶、肉粽、火腿饼琳琅满目;印着熊猫猪图案的抱枕、绘本堆成小山,连咖啡杯上都趴着个眯眼笑的小猪。
这头从农耕文明里走来的猪,竟成了现代生活的吉祥物。
千年畜种已从食材蜕变为文化符号,渗透进现代生活的肌理。那黑白花猪的身影,已化作心头一枚活态的印记——原来大地上的丰饶故事,正由科技与传承之笔,在牧场的青绿稿纸上不断续写。
临近中午,我们来到两头乌主题餐厅。
餐厅装修充满田园气息,墙上挂着关于两头乌猪的照片和画作,让人仿佛置身于猪的世界。
我们品尝了以两头乌猪肉为原料的主题快餐美食,其中有两样以两头乌为食材的霉干菜肉、香肠。其香肠,细细咀嚼,瘦肉的弹嫩与肥肉油脂丰腴交织,肥而不腻,浓郁的香味在口中散开,咸香中带着微微回甘,余韵在唇齿间久久萦绕,每一口都是地道的鲜醇滋味。
当咸鲜在舌尖化开的刹那,千百年的驯养史与土地的记忆奔涌而来。这口腹之欢背后,是《金华两头乌猪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在守护物种尊严,更是全产业链溯源体系对“盘中餐”的虔诚凝视。
忽然想起诗人那句“佐玩佐食佐千壶”,原来它早已超越“食材”的定义,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就像人活着,也不该被单一标签困住,能在不同角色里自在切换,才是丰盈的活法。
悠然踱步的熊猫猪,用它们的从容告诉我们:不必追问岁月是否虚掷,认真吃饭、痛快打拼、坦然生长,就是对时光最好的应答。
金华江的水声隐约传来,带着白沙溪的清冽。
原来,猪才是真正的哲人:只专注于存在本身。人汲汲营营的“意义”大厦,在它们看来,不过是对生命纯粹之光的遮蔽。
当然,像猪一样活着,既非躺平认命,亦非逐浪迷失,而是在黑白交织的时空里,守住每个须臾的鲜活;并非沉溺泥淖的苟且,而是在科技与传承的平衡间,寻回生命本真的丰饶。
象猪一样活着,好呀。
(20250709,义乌,邹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