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钢铁侠附体?机器人操刀“战损”膝盖,阿姨告别多年疼痛轻松行走!
说到机器人,你可能以为是工厂流水线上的机械臂,是餐厅、酒店里穿梭的送餐员,或是科幻电影里的未来战士?而在医院内,机器人正扮演着一个新角色:手术的好搭档。
近日,义乌市中心医院开展了院内首例机器人辅助下右膝关节双间室置换术,标志着中心医院骨科迈入了“精准智能”新时代。该技术以精准规划和智能操控为核心,突破传统手术精度极限,显著提升疗效、缩短康复,为更多关节病痛患者提供了更优解决方案,显著提升了复杂骨科手术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走楼梯、下蹲起身时痛得钻心,稍微多活动一下也会加重。再到后来痛得走路也一拐一拐的。”张阿姨(化名)回忆道,她的右膝盖反复疼痛,五年来尝试了中药、镇痛药、贴膏药、关节腔注射等各种治疗,却只能缓解,且效果越来越受限,直到完全不起作用。
两周前,张阿姨的膝盖疼痛突然加剧,连基本行走都变得困难。影像检查显示她的右膝关节已是“战损版”,右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前角及内侧半月板前后角变性损伤、髌骨关节面软骨损伤伴骨髓水肿、多处积液及脂肪垫损伤。
面对如此复杂的膝关节病变,骨科主任陈红卫团队经过细致评估,决定采用一项突破性技术:机器人辅助下右膝关节双间室置换术。
基于患者膝关节的详细影像数据,机器人系统构建精确的3D数字模型,精确测量骨骼形态、力线角度及软组织平衡数据,为患者设计个性化假体植入方案。
术中,医生在机器人实时导航下操作机械臂,系统能实时反馈患者膝关节内外侧的软组织张力情况。智能机械臂按照术前规划进行手术截骨,其误差范围可控制在0.5-1毫米内,显著提升假体贴合度,延长假体使用寿命。
微创操作减少组织损伤,减轻术后疼痛感,恢复更快。机器人辅助手术无需传统股骨髓内定位,避免了对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广泛显露及松解,显著降低了术中出血和术后感染风险。
手术在陈红卫团队的精准操作下进行。首先在张阿姨股骨和胫骨特定位置安放光学跟踪器,机器人系统的“眼睛”光学导航仪开始工作,高速捕捉骨骼表面信息,在电脑中实时构建出膝关节的精确三维立体模型。依据此模型智能规划出最佳假体型号、放置位置和截骨范围。规划确认后,手术团队操控机械臂严格按规划路径进行截骨,完美避开重要血管神经,将预选的人工关节假体精准植入,顺利完成双间室置换。
“这手术做得真好,以后可以遛弯儿了。”术后第五日,张阿姨已经可以独自扶着助步器行走,多年来的膝关节疼痛在这一刻终于消失无踪。
复查结果也令人欣喜,张阿姨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提升,人工假体与骨骼的贴合度非常高,下肢力线(即髋关节中心-膝关节中心-踝关节中心的连线)恢复良好,这意味着她的腿部恢复了正常的生物力学轴线,更有助于以后行走姿态自然和关节长久稳定。
随着智能医疗技术的普及,义乌及周边地区的骨关节疾病患者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国内顶尖的精准医疗服务。陈红卫表示,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术代表了骨科的未来方向,但机器人不是替代医生,而是将医生的经验与数字化技术结合,实现1+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