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23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实名认证会员
- 积分
- 438130
- 金钱
- 253086
- 威望
- 15751
- 精华
- 11
- 注册时间
- 2015-5-5
|
近日,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现场督导时,针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提出的督察意见和整改要求,指出要保持“最后一次机会”的警醒。 “最后一次机会”意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形容没有退路,需背水一战,是很重的语气,一般不会说。如此重的语气用于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笔者认为不是夸大其词,是十分贴切的。 为什么是机不可失?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坚持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能够帮助地方发现一些难以发现的问题、推动解决一些难以下定决心整治的问题,错过大好良机,就要后悔莫及。比如涉及大量财政资金投入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放在平时既要通盘统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各个方面资金需求,又要考虑资金投入的性价比,拿到足额整改资金真的很难,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是“金字招牌”“通关文书”,此时不争何时争、此时不改何时改? 为什么是时不再来?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大量案例表明,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等不起、慢不得、拖不住、缓不了,一旦错过最佳时机,要么永远错过整改的窗口期,要么就会付出相对更大的成本。例如天然林采伐、红树林保护问题,在破坏初期没有予以整改制止,形成破窗效应,问题久拖不决、无限放大,最终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其整改的难度和代价成几何倍数的增加。 并不是每个地方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都能够保持“最后一次机会”的警醒,因此付出惨痛的教训。例如鄱阳湖非法矮围问题和洞庭湖种植欧美黑杨问题,都是历经多次联合排查整治,但始终没有彻底清理完成,部分地方边清理整顿、边死灰复燃,甚至变本加厉。随着典型案例的公开曝光,后续必然是新的一系列整改工作,该投入的还是得投入、该拆除的还是该拆除,同时还会有不少单位和同志要被追责问责。 试想,如果在问题发现的初期就保持“最后一次机会”的警醒,经济损失会不会更少一些?生态破坏会不会更小一些?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会不会更低一些?因此,保持“最后一次机会”的警醒,是对各级各部门的一个忠告,也是一剂降低突出问题整改难度的良药。 保持“最后一次机会”的警醒,就是警醒地方政府和部门要思想过关,在生态环境保护上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态度坚决、行动果断,发现突出环境问题不换道绕道、不回避遮掩,敢于直面问题、善于补齐短板、勇于长期攻坚,特别是遇到群众关注度高、影响范围大、整治时间长、成效短时间不明显的疑难杂症,不能退缩、放弃,要能够尊重客观实际,踏踏实实制定整改方案,持续用力用劲,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推,问题不解决不松劲,确保突出问题在合理时间内予以整改到位。 保持“最后一次机会”的警醒,就是警醒地方政府和部门要质量过关,始终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的质量和实效摆在重要位置,防范推倒重来,杜绝花花架子,拿出经得起群众和时间检验的劲头,既要在“看得见的”地方大下功夫,又在“看不见的”地方下“绣花功夫”,面上的问题一网打尽,点上的问题一竿到底,用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效取信于民。 来源 | 中国环境APP 作者 | 三江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