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赤岸毛毛山庄的毛燕芳五年前申报的“六月饼”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市第七批非遗名录传统技艺单元。这让我们作协文艺创作小分队采风活动增加了一项丰盈的内容。
赤岸镇三角毛店村历来有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吃“六月饼”的习俗,其制作由三角毛店村人代代相传。今年53岁的毛燕芳从小跟着母亲学做饼,每次看着一块块面团在母亲手里一点点擀开,变成一张张厚薄均匀、大小适中的面饼,而面饼在历经一道道精致工序后上桌,与各色菜肴一同成为家人口中的美味,就觉得幸福感爆棚,这是“妈妈的味道”,也是家乡的味道。
“六月饼”有何特殊的历史渊源?毛燕芳的丈夫、义乌毛毛山庄的庄主毛小康对此侃侃而谈。他说,“六月饼”是三角毛店村人民在过六月六传统民俗节日时的主要食品。它由面粉加少量的食用盐和水,通过揉、和、挤、压、切、擀、烙、叠、过、蒸等多道工序而成。除了保留了原麦的营养和香味,还增加了持久耐放度,即是炎夏放几天也不会变质。
“‘六月饼’的制作环节的技艺已都达到一定的水平,包括厚度、圆度等都有一个不成文的标准。在加水揉和的过程中,水的量直接影响着“六月饼”的质量。”毛小康接着说,制作“六月饼”,食用盐放的比例也相当的讲究,多了擀不开,少了又“挺”不住,在擀制的过程中,轻重缓急都对饼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多数人都需要漫长的一个实践过程才能真正把制作六月饼的手艺学到手。
采风中,我们了解到:“六月饼”的制作历史可追溯至数百年前,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紧密相连。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六月饼”,以此庆祝小麦的丰收,并祈愿下季水稻也能丰收。这一习俗世代相传,至今仍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农历六月六期间,仅三角毛店村一带就能制作出数万份“六月饼”,供村民及游客食用。
当天,毛燕芳因有要事不在现场,毛毛山庄的厨房间的工作人员给我们作了一番“演示”。只见揉、和、挤、压、切、擀、烙、叠、过、蒸,工序循序渐进。“制作好一张六月饼,需要制作者很大的耐心和传统的技巧。”其中的一位工作人员回答道。
午餐时间到了,我们品尝起了“六月饼”,桌面的盘子里有厚厚一叠“六月饼”,边上还有脆脆的豆芽、酥软的豆腐、弹性美味的红烧肉。吃到嘴里,一口咬下去,醇香满溢,其嚼劲刺激着味蕾,让人吃了还想吃。
确实,“六月饼”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更是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先祖们的智慧和勤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六月六这一天,人们通过制作和品尝“六月饼”,传承着这一古老的习俗和文化传统。同时,它也象征着团圆和和谐,寓意着家庭和睦、生活美满。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六月饼”这一传统美食已逐渐走出当地,成为吸引游客的特色美食之一。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举办“六月饼”制作技艺培训班、开展“六月饼”文化节等活动。同时,一些商家也积极创新,将它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新颖的产品和口味,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在这个充满温情与喜悦的农历六月佳节,“六月饼”不仅是味蕾上的盛宴,更是心灵深处的温暖寄托。每一口“六月饼”,都仿佛能穿越时空,将我们带回那些与家人围坐一堂、共享天伦之乐的幸福时刻。
欢迎大家来毛毛山庄品尝酥软香甜的“六月饼”。
文/詹雪芬
图片毛毛山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