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杯”倍磊访古记(一)
文/陈黎明
古邑千秋,倍磊风华,美誉远扬。观双溪六石,灵辉璀璨,老街店铺,商贾繁忙。陈氏开基,埠商兴盛,族落传承敬胜堂。思畴昔,育两溪才俊,文武贤良。
宗祠铭刻荣光,引无数、游人思绪翔。忆村民德范,百工好学,温良俭让,忠勇尚义。戚旅扬威,大成佳话,狼筅驱倭震八荒。看今日,喜乡村蝶变,再谱华章。
——方向明 沁园春•倍磊古村
早闻倍磊“烟灶过千”(民国),莫大惊讶!前二天因故不能随团一往,颇多遗憾!今读作家方向明老师词作,不免心旌神弛。看天晴秋爽,难得一空,遂约小贾老师一同前往,以飨好奇之心。
我们直接导航到倍磊四村。从村口向里望去,人来车往,熙熙攘攘,人声马达声,响彻闹街;犬奔鸡鸣,充塞耳鼓,真烟火人间地!
我们以为这里就是老街了吧,各种店铺林立,设施齐全,应有尽有,几百米的间距竟然塞进来三家银行!早已消失不见的手工服装店,竟然顾客盈门。主迎客欢的,好像繁华市镇开交流会哪!心里想,这里哪里哎?村庄里怎么可能如此?如今白天,有几个村庄有人呢?闻名遐迩的佛堂老街也不过如此景象吧?
小贾老师好像小孩子似的,兴奋莫名,摸摸这里,拍拍那儿,好像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不断发出“啧啧”惊喜声来!
“看这里!”
“快看那里!”
我也拿出手机不断拍照。心里感觉小时候赶集似的,奇珍异宝太多了吧!
你看看,村口那池塘边沿,颇有艺术性地种植了各种景观植物。在阳光下,江南的温暖秋天里,芦苇依然青翠,美人蕉依然姹紫嫣红。伸进池塘的长石板上,捶衣洗涤的村姑倒映在水中,白云衬着一抹红衫的倒影,显得格外精神美丽。有几只鸭鹅飘过去又浮过来,“嘎嘎嘎”叫着,呼亲唤友,又好像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呢!
因为一时找不到目的地,也不知道有哪些景观可看,时间也宽裕,我们就在村市上街巷弄道里四处闯荡,企图拣些新鲜的东西还有没有,探宝一样,走到哪算到哪吧。
看!那边有口大池塘,上面有牌坊有曲廊有房子呢。走近了一瞧,气度不凡的倍磊文化礼堂座落在池中央,有石铺就的曲廊直通大堂。
低头一看,曲廊中间有个图案好有设计感,把江南的元素、古建的元素,融合在村名“倍磊”上,真的妙趣横生!
四周望去,颇有江南水乡的风味,池水映着民房牌楼,民房牌楼牵着蓝天白云,估计晚上红灯笼打开,更是一种画里醉梦的天庭景象吧?
我们围着文化礼堂走了一圈,嗨!看到了下一个目标了一一不远处有个庙宇在田野间呢。听说这庙宇前曾经是粮米交易广场,热闹得很!也是离倍磊街埠头最近的地方。
曲廊只在文化礼堂这边,隔壁并不相通,只能走回头路。去村庙的路,其实一半是沿池边走,都是整齐的楼台厂房,机器因为关着门,听去有点沉闷的声音,嘎吱嘎吱响。楼房边上,有城里人羡慕的小庭院,围着一人高的墙,种着各种蔬果。
嗨!不是说“烟灶过千”吗?怎么却是现代楼房呢?不会骗人吧?先不管它。
走到楼房尽头,一条公路现在眼前,路边有公交车站牌,交通应该很便利的啦!我特意指向田里绿油油的开着小白花,如同云块浮在绿草地上的荞麦让小贾老师猜。她说很熟哎,小时候很多的,就是想不起来是什么粮食。我提示了她最喜欢吃的一种特色面,义乌土话叫,“荞麦老鼠”,摘个小荞麦面团,在米糠筛子上一搓就好。她边说好漂亮啊边拿出手机横竖扫了一番。
边说边走,不一会儿就到了庙宇,名为永镇古寺。好像三四开进,前面天王殿,四大天王各拿着各自的法器,气宇轩昂站着。后面千手观音阁,旁大雄宝殿。佛像都蒙着红绸布,崭新的,应该刚修茸一新,还没开光呢。
往回走时,穿插进别的弄,望见了倍磊小学,规模宏大,楼房挺新,旁边有幼儿园。沿着溪水上溯,回到了市街,又是一个池,“倍磊古村老街”的牌子赫然立在池角左边。池中央有仿一渔夫静坐舟上塑像,好像在说,老街在这里呢,你们还没进去哪!倍磊老街曾经是官道,也是非常热闹的商业繁华之道,尤其是在明嘉庆时期,义乌最为热闹的16个商业街之一呢!
看看时辰,也差不多午饭了,我们选了一家面馆,出来不想吃米饭,就要刨点新鲜的,先把肚子喂饱了再说吧。点了面,麦角,豆腐猪油渣馄饨好久没尝过了,上次好像去浦江时,一般地方不熟悉的话不容易撞见,未尝先暗自咽了几口口水!
吃完,百度一下,除了老街,还有啥好玩的地方,来则安之。看朋友圈微信群里晒出来的图片,应该重点陈大宗祠、九思堂、龙皇殿、街心亭吧?因为人生地不熟的,第一次来倍磊,边走边看吧!
走进老街没多少路,小贾老师眼尖耳灵,“啊呀”!我跟着她的方向,一家荞麦馆人声鼎沸,热闹得很!“知道这里有荞麦,应该上这吃饭啊!”听听,颇有后悔之意。是的,“荞麦老鼠”面是义乌人的最爱吧!其实我小时候对它并不喜欢,哪像现在佐料都是真家伙,牛肉,各种汤料。那时候没有什么米饭,荞麦易种时间短,哪怕立秋后种,到霜降也可以收割一次。那时候的荞麦面也没什么油星子,肯定不会好吃啊!
街两边几乎都是一色的明清建筑,或者民国风,古色古香,不愧为踏着青石铺就的老街,中华古村落名村典范。靠着外面的基本都是青砖黛瓦的普通民房。中间时有气质高雅的大家闺秀般的大宅院,可谓十步一祠堂,雕花木砖,粗柱大梁,吨重的条石铺就的天井,星落棋布,随处可见。仿佛静静述说着曾经的殷实大族的辉煌、功臣宿将的恢宏史迹。
据介绍和考证,倍磊又叫倍磊街,村落面积近41公顷,核心保护区占12公顷余。这个义乌市西南角的村子有四个自然村组成,东西长南北窄的“棋盘”布局,风水地理得天独厚;各村都有卫生服务站开着。大部分为金陈王姓,陈姓最为昌盛,人口4300余。陈祖从东阳安文镇迁入繁衍,至今有980年的历史,古建遍布。当初倍磊有六块巨莹石,分叠二堆,陈祖取名为倍磊。
明嘉庆清乾隆时期,倍磊人广置田庄,辛勤耕作,同时凭借八宝山下来的南溪北溪,通称小六石双溪,形成倍磊埠头,汇入义乌江,水上运输的便捷,经营百工,尤其是火腿、红糖、黄酒生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些殷实大户,遵祖训,不惜工本,建祠堂,树牌坊,造花厅,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倍磊现有省、市文保单位16处,历史建筑26处,古刹建筑群2处,2019年春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义乌第一家!
走在老街,如入时光隧道。村民朴实的日常一一呈现,电瓶车三轮车随时身边遛过;狗儿猫儿懒洋洋或倚或躺在门口,大概见惯了生人,无视人来人去地自在玩耍;村民推过的三轮车上,总有当季的大豆粟米和蔬菜,生活气息如此浓郁!还别说几个人当街搬一张桌子,划拳饮酒、喝茶吃饭的,边吃边聊的;还有一些人,挤坐在有点昏暗的老房理发室里,等候师傅一展春风回笼面的。哪像常见的老街一经开发,了不得了,必须要所谓高大上伟岸的样子,都会赶走市井百姓,只剩叫卖生意儿,好生地无趣!
不多一会,就来到了龙皇亭,分三层,跨街而造,雕工精湛,浮像如生,气派别致,好像是个特别的打卡点吧!
边上还有石栏,较宽,可以如早年坐在上面歇息、乘凉、听书。下面石板有些陈旧的破了,边凌都磨得好光滑,一如以前的忠实呈现,留存着岁月的沧桑痕迹。上面临街的木板上隐约可见“毛…思想”几个字,令人如温那段历史。
我们不知道,一直往前走,走到街心亭时,偶遇了对面走来的老王老师,真的千古一遇。聊了几句,他还没吃饭,就匆匆道他吃完饭再会。我们有点傻劲儿似的一直走到了另一个村子,才发现走错了。九思堂在哪里呢?咋不见标记呢?于是边走边问边看。路过陈大宗祠和陈列馆,详详细细看了一遍坐了一会就想直奔九思堂去,正出门时又碰见了老王老师吃了饭来,他还没好好看过,那就一会再会吧。
拐过一弄堂,村居中间有一条溪,时见村民洗菜洗衣的,溪水清澈可底。不时有大房子默默展现,正是“欲抱琵琶半遮面”!大房厅“蕴玉怀珠”说的还真在理。这些大房子好像群星散落人间,不张扬高声“我在这呢!”也不卑微,要你走到面前才能看到,轻易不会跟生人来打招呼的。刻着“旌烈”的节孝石牌坊就默默靠在街边,注视着行人,一不注意就会错过了尘世缘分。“金石盟心”照着蔚蓝的云天,不知道有什么故事?也许当地的村民也不一定知道其中的含义。我想可能是“同仇敌忾团结齐心”抑或夫妻同心的意思吧,姑且妄作猜测先贤了。
走着走着,一堵残墙挂着南瓜藤,吸引了我的目光,我是搞书画和探险的,不妨蜇进去看看。原来是倒塌废弃了的老房基,被村民开发利用起来了,外墙权当围墙,里面的瓜果蔬菜玉米大豆向日葵,倒也一派生机昂扬。
于是走着走着又迷路了,反正闲逛吧,我们也不太愿意走回头路,说不定有更多的收获呢。沿途倍磊水库,敬仁堂,致仁堂,敬修堂的堂号真多,估计这些堂主当年都是了不得的人物呢。
来到倍磊就听说九思堂仪性堂,特别令村民引以为傲。仪性堂还是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哪。仪性堂又名后仓堂,由陈德懋建于清朝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位于倍磊四村。仪性堂咋一看如黄山八面厅,因为同一帮工匠制作,细细察之,又大出意外,足见匠心巧妙和智慧。听倍磊人陈焕说里面有49间房,阁楼都有独立楼梯供上下,听说曾经住过二个生产队的人,足见200多人吧!其正门和左右龙虎门是以“商”字为形建造的,体现了义乌人重商的传统理念,为五间式砖雕牌坊门楼。门面上的雕刻十分精美,内容以民间传统的福、禄、寿、喜为题材,雕以龙凤、仙鹤、鹅、牡丹等图案,寓意鸿运通达。
该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三进三开间两天井,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厅、大厅、堂楼,左右两厢两弄堂,通面阔27.1米,通进深38.65米,占地面积为1047平方米。
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包括仪性堂建筑本体,自墙体向外延,南面延伸7米,东面和西面各延伸9米至重厢后檐墙,北面延伸12米至水塘外沿,占地面积2712.9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面、南面和西面自保护范围向外各延伸30米,北面自仪性堂后檐墙向外延伸40米,所构成的封闭区域,占地面积9701.7平方米。据介绍,仪性堂的楼门是义乌目前保存最完整、雕刻最精美的清代牌楼门。
倍磊素有“南有仪性堂,北有九思堂”之说,可见九思堂在倍磊村里的影响。九思堂在倍磊二村,据《走进倍磊》一书介绍,九思堂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由倍磊陈氏五房陈永祝的儿子陈舜寿建造。堂名出典自《论语》中的“君子有九思”即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得思必。
相传九思堂太公陈舜寿,置有良田六百余亩,家财万贯。陈太公虽然每天金进银出,家规却很严,绝不允许子孙随便拿钱用钱,一经发现,家规伺候。但陈太公对困难外人却极其大方!
据相关资料记载,九思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12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前后依次排列着前堂、正厅、后堂三进主屋,左右是龙虎弄堂和重厢房,共有39间,前堂居中开大门,龙虎弄堂开侧门,三进主屋和两边厢房之间有两个大天井。
当我们环顾四周,顿时为那精湛的设计和雕刻工艺所吸引,冬瓜梁两端、中间刻有浅浮雕仙鹤、仙鹿,以体现福禄延年;梁、檩、枋、牛腿、雀替、斗拱、窗棂等处,吉花丰腴,瑞兽生动,人物飘逸,情致盎然。雕刻艺术之精湛,堪为瑰宝,令人叹为观止。
佛堂镇志办的陈江彬是倍磊村人,对倍磊村的历史沿革、民风民俗及古宅民居等颇有研究。据他介绍,九思堂建筑还有一个特点,即为了防盗,四周墙壁都用木板双重建构,叫做“重壁”。一旦盗贼深夜掘墙打洞,触及木重壁,便会发出声音,保镖、男仆就能应声而起,做好防范工作。还有靠天井的隔墙板下面全是青石板砌之,这也是其他的地方所没有的,当然防潮功能相当给力啦!(未完待续)